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Header Background

「預防肌少症」肌不可失!簡單學會如何吃、如何動 成就樂齡人生


                                                                                          文-王富民/照顧服務員

「預防肌少症」肌不可失!簡單學會如何吃、如何動 成就樂齡人生

「預防肌少症」,肌不可失!我們全身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減少。根據研究顯示,通常在30歲開始全身肌肉量就會逐步減少,40歲以後若是缺乏充足運動,平均每10年會減少約8%全身肌肉量減少速度還會隨年齡增長而再加快。全球肌少症罹病人口快速上升,將從2010年的5,000萬人,預計至2050年增加至2億人以上。

此外美國研究發現,每年針對肌少症所造成的直接支出(住院醫療費)和間接成本(長期照護)以達185億美元,且罹患肌少症的長者發生失能的風險比沒有肌少症的人高出1.5~4.6倍。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呼籲各國應更加重視肌少症的預防、控制與復健,以減少其帶來醫療支出、生活品質下降等負面影響。

肌少症的定義?肌少症非正常老化,全球正式將其納入疾病範疇

肌少症(Sarcopenia)在國際上最早是在1980年代被提及,目前多採用歐洲高齡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EWGSOP)提出之定義:「肌少症是一種肌肉疾病,屬於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和肌肉功能(肌力及生理活動)的功能衰退,也可被視為肌肉衰竭(muscle failure),是屬於全身性的變化」。更進一步在2016年時,肌少症正式被認定為疾病,被納入國際疾病診斷代碼ICD-10之中。

根據研究指出,臺灣地區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至7.3%,估計目前臺灣已有將近30萬名長者罹患肌少症,65歲以上約為每10人之中有1人罹患肌少症,8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肌少症是在高齡者常見的疾病之一,針對肌少症患者進行治療與介入是必要的措施,雖然年紀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是無法避免,但適當的治療與介入將能夠延緩或改變其造成的不良影響。然而隨著現代人生活運動量低日常飲食營養低的狀況下,近年來肌少症已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為了追求未來能夠擁有高品質的樂齡生活,預防罹患肌少症已刻不容緩。

為什麼要重視老人罹患肌少症議題?

肌肉不僅負責產生力量,支持起我們身體各項運動與動作,同時也參與維持生命徵狀所需要的活動,例如: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產生體溫等,進而提高身體免疫力。肌少症是因「肌肉量減少」且「肌力不足」,預防肌少症對於高齡族群更為重要,由於肌少症將導致高齡族群四肢無力,不僅使跌倒發生的機率上升,亦增加骨折的風險、損害日常生活能力,連帶影響生活品質降低、失去獨立性而需要長期照護,進而造成家屬照護及經濟負擔。

肌少症對於高齡族群也容易進一步引發其他疾病,如:心臟病、呼吸道疾病、骨質疏鬆症、糖尿病、失能,最嚴重將導致死亡。特別是肌少症經常與骨質疏鬆症相互影響而伴隨產生。擁有充足的肌肉量是未來擁有高品質樂齡生活的重要指標,強健的身體才能各地行走旅遊,對於高齡者而言,肌肉活動更能夠促進骨骼強度,並且降低跌倒發生的風險與減少受傷骨折的嚴重性。

臨床上診斷肌少症的方式

目前臨床上肌少症檢測是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提出的檢測項目及判斷標準共分為三大部份:
(1)測量肌肉力量,透過握力儀進行手握力評估(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
(2)測量肌肉功能 (活動能力:6公尺行走速度<1.0公尺/每秒;或5次椅子站立測試≧12秒;或簡易身體表現功能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9分;

(3)測量中軸肌肉量(雙能量X光吸收:男性<7.0公斤/平方公尺、女性<5.4公斤/平方公尺;生物電阻抗分析:男性<7.0公斤/平方公尺、女性<5.7公斤/平方公尺);

肌少症之診斷標準與評估方式
肌少症定義AWGS 2019亞洲肌少症小組
疑似肌少症肌肉力量↓: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
  或肌肉功能↓:6公尺行走速度<1.0公尺/每秒;5次椅子站立測試≧12秒簡易身體表現功能量表(SPPB)≦9分
肌少症符合【中軸肌肉量↓】+【肌肉力量↓】
或 【中軸肌肉量↓】+【肌肉功能↓】中軸肌肉量↓:雙能量X光吸收:男性<7.0公斤/平方公尺、女性<5.4公斤/平方公尺生物電阻抗分析:男性<7.0公斤/平方公尺、女性<5.7公斤/平方公尺
嚴重肌少症同時符合【肌肉力量↓】+【肌肉功能↓】+【中軸肌肉量↓】

資料來源: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全日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簡單5步驟,在家自我檢測肌少症

肌少症是經年累月的肌肉流失後而生成的,因此不像感冒發燒等急性疾病一樣有立即性的病徵出現。肌少症就在肌肉逐漸流失的過程中惡化,往往容易忽略其危險性,不易即早發現並採取預防措施或治療,患者輕則容易沒力而跌倒,嚴重者就可能造成骨折、失能甚至是臥床的危險。

由於一般家庭中都沒有專業儀器進行測量,因此醫師建議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5步驟可以觀察自己或長輩是否有以下肌少症徵兆:

  • 走路遲緩:室內平地走路困難,6公尺行走速度少於每秒1.0公尺。
  • 握力下降:取物困難,毛巾擰不乾,拿不動5公斤重物等。
  • 行動吃力:從座椅起身變為困難,爬10階樓梯相當困難,爬幾步就需要休息。
  • 反覆跌倒:跌倒次數及跌倒頻率增加,若過去1年內,發生跌倒2次以上時,建議前往就醫。
  • 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6個月內體重減少5%,如50公斤重的人半年內無故減少2.5公斤以上。

若符合以上徵兆,就有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前兆。對於照顧者而言更是需要即時警惕,因為營養不足或是慢性疾病也可能會加速身體肌肉的減少,在長輩容易四肢無力與平衡感變差的情況下將更容易跌倒,若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則更面臨骨折的風險,也建議能夠協帶家屬及早就醫進行諮詢評估。

從「飲食」著手,預防肌少症

高齡者容易因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忌口,或者是認為年紀大了就不要吃太多,進而導致身體必要的飲養素不足。針對預防肌少症而言,飲食上須特別注重於「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

  • 蛋白質:肌肉生長主要原料

醫師建議長輩可以用【體重*1~1.5公克】數作為參考值,例如:60公斤的長輩一天需要攝取60~90公克的優質蛋白質,從「奶蛋魚肉豆類」等多元的食物中攝取補充,能夠提供更佳的肌肉合成效果,若能在日常飲食中額外攝取「白胺酸(leucine)」會更好,「白胺酸」能夠幫助增加肌肉力量,而部分研究認為若僅攝取蛋白質僅減緩肌肉質量的損失。此外也要注意盡量平均分配於三餐之中來攝取,避免一次性大量造成身體的負擔。

*特別注意:蛋白質攝取建議為體重*1~1.5公克數作為參考值僅適用於腎功能正常之長輩,若有腎功能問題者,如:洗腎族群,須洽詢專業醫師。

  • 鈣質:一天1000毫克,補充骨本,減緩肌肉流失

建議長者每天攝取1.5杯乳品(1杯240ml),或者可以透過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豆腐、豆乾、小魚乾、黑芝麻、起司、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肌肉蛋白合成與鈣質吸收

擁有充足維生素D,也就容易擁有充足的肌肉質量與較高的肌肉強度,同時還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質,促進骨骼生長的效果。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之建議,中老年人每天應攝取10微克,主要食物攝取來源為菇類、黑木耳、蛋黃、深海魚類(鮭魚、鯖魚)、鴨肉等。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每日曬太陽約10~15分鐘的方式讓皮膚自然生成,不過建議儘量挑選在早上9~10點或下午3~4點,以避免過度曝曬造成皮膚的損傷。

「營養」結合「運動」,預防改善肌少症效果最大化

預防肌少症除了吸收充足的營養以外,更需要搭配運動提升肌肉量與肌力。透過運動強化肌肉力量、耐力與肌肉生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運動原則為每週至少運動3次、至少持續30分鐘、運動完的心跳最好能夠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運動內容建議混合暖身、有氧肌力、伸展等類型,並且需要有規律與持之以恆執行至少3個月以上。

運動又以「有氧訓練」與「肌力訓練」為預防與治療肌少症的主軸。有氧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與肌肉耐力,達到維持肌肉量,有助於讓日常雜務工作更加容易完成,更不容易感到疲勞。肌力訓練是以「阻力訓練」的方式最為有效,也就是讓肌肉感受到相對較高阻力的身體活動,才能達到鍛煉肌肉、促進肌肉生長的效果與改善病況。簡易的阻力運動可以透過使用裝水的寶特瓶、啞鈴、彈力帶等來完成,但訓練強度需要依照個人狀況進行調整。

為了規劃出適合自己的運動菜單,建議大家可以依據運動頻率、強度、時間、運動類型等因素來決定。

有氧運動肌力訓練(阻力訓練)
頻率每週3~5次每週2~3次
強度中/高強度,依個人狀況調整時間與強度應循序漸進增加重量負荷依個人狀況而定,建議開始時先維持強度,隨能力進步後,再間歇慢慢增加運動的強度
類型中強度:如快走、跳舞,執行10分鐘以上還能對話,但無法對話,有點累與有點汗水,心跳呼吸也會比平常快一點。高強度:如跑步、快速騎腳踏車、快速游泳,執行10分鐘以上會無法輕鬆講話,會感覺很累與汗水流很多、心跳呼吸也會比平常快很多。可選擇一次活動一個或多個關節。可針對特定部位訓練,如肩膀、手肘、大腿、膝蓋等。例如手拿水瓶反覆屈伸、床上做腿部運動。
持續時間每次持續20~60分鐘,維持執行三個月以上。一組運動重複8~10次來鍛鍊大肌肉群,每次間可略作休息。累積運動總時間10~60分鐘,維持執行三個月以上。

資料來源:康健、LOHAS、全日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由於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有限,運動訓練的種類非常多元,且訓練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伸展/柔軟訓練有助於保持及改善肌肉關節活動能力,並且減少跌倒的發生,運動方式如伸展操、瑜伽、太極等。為了讓身體能夠全方位的訓練強化,因此有國外研究推薦可以根據以下原則來做運動訓練:每次持續45~60分鐘、訓練組數與強度循序漸進、每週2~3天並至少維持3個月。訓練方式如下:

  • 肌力訓練(阻力訓練)20分鐘+有氧訓練10分鐘+平衡訓練20分鐘+伸展/柔軟訓練10分鐘

若當天身體感受較為不適也可以調整整體運動強度為如下:

  • 阻力訓練10分鐘+耐力訓練20分鐘+平衡訓練8分鐘+伸展/柔軟訓練7分鐘

由於每個人的營養與體能狀態都不相同,特別是已罹患肌少症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建議先行諮詢醫師,並可先從簡單的運動先行強化心肺功能,循序漸進,一開始可以先在平地行走,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但不超過60分鐘為原則,持之以恆執行3個月,隨著身體素質提升之後再逐漸加強運動強度、增加運動時間或距離,避免身體過度負荷而造成傷害。

Banner第三張

《全日罩是預防失能失智第一品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分享本文!若您還擔心會失能失智嗎?歡迎點擊下方按鈕立即進行預約,歡迎加入全日罩成為「罩」顧者的一份子吧!!》

預約畫面